评论:官员对建筑的审美应有自知之明

2023-06-05来源:杭州房产网正文:评论:官员对建筑的审美应有自知之明

从“秋裤楼”到“马桶盖”,近年来,怪异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。如果追究责任一下这些“建筑地标”是怎么产生的,很容易发现其背后权力的影子。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汤国华说道:“山寨建筑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地方当政者比较低的文化学识,盲目崇拜外国的古典主义建筑。”

  城市建设怎么展开,重要建筑怎么设计,取决于当地领导的“长官意志”,这是怪异建筑诞生地的通病。在城市规划方案、最重要建筑设计方案最终拍板时,地方领导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。他们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,他们的文化素养要求了建筑效果会不会“奇奇怪怪”。为了不再出现太多奇怪建筑,对地方当政者明确提出审美能力的要求,成了维护城市形象不可忽视的部分。

  尽管地方领导干部的学历越来越高,“知识型官员”几乎满大街都是,“博士市长”也不再是新鲜事了。但是,有科学知识不等于无所不知,有学历也不必然代表较好的审美鉴赏力。当然,官员们也并非无所不能,总会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所缺陷,关键是他们要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清醒做到,不要因为手中有了权力,就以为自己的选择和辨别不会错误,进而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。

  当政者会审美,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当政者不听专业人士的建议,不尊重专业判断。谁都不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先知,需要掌控一两门专业性的知识,符合自己职业的基本拒绝,是现代人合理的社会分工。对当政者来说,掌控合乎民众利益的政治技能,是对他们的专业拒绝。建筑设计在官员专业领域之外,固然不必有分外苛求。但是,他们应当学会倾听美的声音,理解美的哲学,学会理解大众的审美,尊重专业意见和见解。

  一句著名的美学名言是: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这句话针对的是艺术审美,牵涉到公共领域的建设,则要把公共利益、公众审美观与艺术性结合一起。尤其是广场、公园等由财政出资,公众用于的建筑,必须取得日常使用者的认同。这种朴素的美是实用性的,在设计上把实用性放在最重要位置,附加在其上的美丽应该不影响正常使用,不让人产生不满。一些怪异造型的建筑产生后,决策者的审美观被批评为特立独行、标新立异,就是因为自己的审美过于“奇特”,不把普通人的奇怪审美观当回事。

  人类的审美能力正处于动态的变化和进步中,官员也要懂得创新的美。创意不是由掌握权力的人指手画脚,它应该符合美学的发展规律。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一件代表作品是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,当初设计方案出来时,有人认为这样不会毁坏卢浮宫的整体风貌。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力排众议,使用了贝聿铭的建筑方案。现在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和卢浮宫一样成了世界建筑经典。但是,创新具有唯一性,看似突兀的创意建筑,如果最终取得成功,一定不具备符合地方精神气质的内在美。同样的玻璃金字塔搬到故宫门口,恐怕就会贻笑大方。国内一些地方山寨建筑如雨后春笋,根本不是什么创新审美,而是暴发户心态作祟下的生搬硬套。

  认同专业人士的审美,解读大众文化的审美,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,是当政者应该具备的审美能力。也就是说,地方官员自己最好不要有太强烈的个人偏好,尤其不能让自己的审美观代替专业设计者和老百姓的审美观。